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慧远北周至隋 523 — 5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592 【介绍】: 僧。
敦煌人俗姓李
好学。
三岁即心乐出家。
早孤,十三岁剃度为僧。
博涉经论。
北周灭齐,武帝敕前修大德之沙门集于殿,宣布废佛教,诸僧不敢言,独慧远抗声力争,无以难之。
寻潜于汲郡西山勤修无倦。
,召至,住净影寺,常居讲说,四方投学者七百余人。
文帝开皇十二年奉敕令知翻译,旋卒。
著有《地持疏》、《十地疏》、《华严疏》、《涅槃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党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诱。
三岁即知出家。
七岁就乡塾。
功力能倍恒儿。
年十三。
泽州东山古贤寺僧思禅师𢹂以南。
怀州北山丹谷。
剪𩭄。
年十六。
遣从阇黎湛律师
往邺学大小经论。
俄从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黎
光师十大弟子为證戒。
以进具时论荣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隐律师
出灭诤犍度文句。
今行世。
复专师上统。
七年
设席受徒。
令誉载道。
寻归乡里之清化寺。
众乐之。
率金帛为兴会。
承光二年。
春齐亡。
周武帝废教。
偕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诏曰朕受天命。
抚育万民。
三教不同。
难以施化。
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故须存立。
其馀二教免罢。
有异议者。
请悉心以闻。
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无复对。
但相顾失色而已。
诏频趣之。
于是进曰。
佛法之入中国。
生民赖以脩善去恶。
陛下恃势力。
而破灭之。
其无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宁不畏天乎。
不畏天则不畏地狱。
地狱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辞矣。
大怒。
瞪视曰。
朕欲治安百姓尔焉。
恤其他。
遂引退。
衍法师
手泣而谢曰。
子曾不惧鼎镬刀锯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诚护法之切如是。
曰当时急。
亦岂复顾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讫三年。
诵法华维摩满千遍。
以祈复教。
大象二年有疾。
诏东西两京。
立陟岵寺。
处菩萨僧。
少林寺长讲。
仍诏近远诸德安置。
隋氏革命。
率旧齿。
翱翔洛邑
开皇初
诏授沙门都
辞不允。
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开导迎与俱。
七年春
定州
道上党。
留以开讲。
寻被诏。
偕六大德入都。
大兴善寺
劳问殷勤。
供养隆倍。
顷之诏别筑静影寺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而迁居焉。
虽堂宇未成。
而海内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担簦负笈。
相继而趋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诏知翻译。
是年卒于净影寺
寿七十。
闻哀恸。
叹曰国丧二宝柰何。
盖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长八尺五寸。
眼长三寸。
腰九围。
正气雄逸。
道风齐肃。
慈悲及物。
清化时畜一鹅。
常随钟鼓。
集轮下。
若听讲状。
入关。
鹅栖宿廊庑。
昼夜鸣号不已。
众患之。
附使达京。
至净影门放之。
即腾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识者。
自尔其状。
不异清化
而独于布萨无所与。
如是六载后忽不肯入堂。
泽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时俱陷。
以劳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减形羸。
久之因用林虑山中禅者。
数息之法。
对治。
良验。
由是一夏习定。
殊觉静乐
尝遇僧稠而问焉。
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调摄。
堪为观行。
每于讲次遇定宗。
未尝不赞美。
以勉学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为五聚。
盖教法义法染净杂也。
方著地持疏梦登须弥绝顶周览。
但见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
蒙冒尘埃。
敬礼已。
而拂之以衣。
顿觉光净。
又著涅槃疏毕。
未敢即出。
梦手塑七佛八菩萨像。
还自缋饰。
像复次第起行。
后一像缋饰将终。
旁有一人。
索笔代成之。
此皆其议论。
足以利益世间相也。
于戏伟矣。
释慧远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党高都焉。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局度通简崇覆高邈。
幼丧其父与叔同居。
偏蒙提诱示以仁孝。
年止三岁心乐出家。
每见沙门爱重崇敬。
七岁在学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见称明智。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思练行高世众所宗仰。
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爱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未劳呼策。
登为虐暴不安。
携以南诣怀州北山丹谷。
每以经中大义问师。
皆是玄隐。
深知长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梨湛律师往邺。
大小经论普皆博涉。
随听深隐特蒙赏异。
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梨
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證戒。
时以为声荣之极者也。
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
流离请诲五夏席端。
淘简精粗差分轨辙。
灭诤揵度前后起纷。
自古相传莫晓来意。
乃剖析约断。
位以单重。
原镜始终。
判之即离。
皆理会文合。
今行诵之。
末专师上统。
绵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奥。
负笈之徒相諠亘道。
讲悟继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为之兴会。
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齐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其风弥远。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
造之致福此实无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勃逆之甚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为王力决谏难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
岂以杜言情谓理伏。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宪章三教。
诏云。
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籍像表真。
若使废之无以兴敬
曰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经像未至。
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籍经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
同于禽狩。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难。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须废而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
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其义安在。
若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
七庙之难无以通。
曰。
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
四海之内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令独废。
又无答。
曰。
诏云。
退僧还众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未成至孝。
曰。
若如来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
曰。
朕亦依番。
下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
是邪见人。
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作色大怒。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言前。
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
但云。
僧等且还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名。
当斯时也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云。
正理须申。
岂惟顾此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为大恨。
法实不灭。
大德解之。
愿不以忧恼。
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
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尔长讲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蒙预落䌽。
旧齿相趋翔于雒邑
法门初开近归奔。
望气成津奄学市。
所以名驰阙。
皇上闻焉。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
至治犯断约不避强禦。
讲导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
或分卫乖法。
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
自馀堕眠失时。
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
故徒侣肃穆容止可观。
开皇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乡。
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亲疏含庆何以加之。
七年春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遂阙东传。
寻下玺书殷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于时敕召大德六人
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馀人。
创达室。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敕住善。
劳问丰华供事隆倍。
又以善盛集法会是繁。
虽有扬化终为事约。
乃选天门南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弘叙玄奥辩畅奔流。
吐纳自深谈曲尽。
于是四方投学七百馀人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法道场。
但以堂宇未成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
虽复善诸德英名一期。
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
莫高于矣。
形长八尺。
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
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译。
刊定辞义。
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为之罢朝。
呼嗟曰。
国失二宝也。
李德林月而丧。
故动心。
括发寻师。
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
著疏属词诠综终始。
承习开误栉比尘连。
范时朝得称方驾。
初见病数日。
讲堂脊无故自折。
相顾飒然必知不损。
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觉其卒。
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
属之以纩方悟气尽。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频经寒暑。
入关后鹅在本寺。
栖宿廊庑昼夜鸣呼。
众僧患之附使达京。
至静影大门放之。
径即鸣叫腾跃入房内。
尔后依前驯听。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僧徒梵散出户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
虽闻钟召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闻汎及馀语。
便鸣翔而出。
如斯又经六载。
乐听一时不亏。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尔二旬。
便弃世。
即。
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腊五十。
又当终之日。
泽州本寺讲堂众柱。
及高座四脚。
一时陷。
佥议以感通幽显。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书。
丁氏镌之。
时号为三绝。
听大乘可六七载。
洞达深义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近。
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
十五日内觉观相续不得眠睡。
心痛状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绝。
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蒙传法。
遂学数息止心于境。
剋意寻绎经于半月。
便觉渐差少得眠息。
方知对治之良验也。
因一夏学定。
甚得静乐身心怡悦。
即以己證用问僧稠
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调摄堪为观行。
每于讲际至于定宗。
未尝不赞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虑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
以为失耳。
在邺创讲十地。
一举荣问众倾馀席。
自是长在讲肆。
伏听千馀。
意存弘奖。
随讲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
四字成句。
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
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
始近终
则佛法纲要。
尽于此焉。
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远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
每丁宁频复提撕其耳。
唯恨学者受之不速。
览者听之不尽。
一无所惜也。
是以自于齐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纸。
纸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间曾无痾疹。
传持教导所在弘
并皆成诵在心。
于今未绝。
本住清化祖习涅槃。
寺众百馀。
领徒者三十。
大唐之称首也。
勇于法义慈于救生。
戒乘不缓偏行拯溺。
所得利养并供学徒。
衣钵之外片无留惜。
尝制地持疏讫。
梦登须弥山顶。
四顾周望但唯海水。
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体有尘埃。
初则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
觉罢谓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徵耳。
又自说云。
初作涅槃疏讫。
未敢依讲。
发愿乞相。
梦见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萨像。
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画将了。
旁有一人来从索笔。
成之。
觉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广开敷之信如梦矣。
又未终一年。
梦见净影长竿自倒灯耀自灭。
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人。
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
又敕二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
限五十遍。
以报四恩初不中怠。
又伤学众不能课力。
每因讲日。
如此正义须臾不闻。
识者以为达宿命也。
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浴。
即在外宿至晓入
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时
乃曰。
吾今觉冷气至脐。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敛目不许扶侍。
未言其卒验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灭。
后乃卧之。
手足柔软身分并冷。
唯顶上暖焉。
沙门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为行状。
拟学者所承。
谈说有偏机会称善。
振名东夏云。
姓李
燉煌人
后居上党高都
天纵殊朗。
仪止冲和。
幼丧其父。
与叔同居。
每见沙门
爱重崇敬。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
未劳呼策。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黎湛律师住邺。
大小经论。
普皆博涉。
偏重大乘。
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證戒。
更就大隐律师
听四分律。
剖析约断。
皆理会文合。
爽拔微奥。
负笈諠集。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
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
为之兴会讲堂。
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
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尅齐。
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
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
叙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
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
其风弥达。
考定至理。
多皆愆化。
并今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
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
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
愚民响信。
倾竭珍财。
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
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
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
沙门不敬。
悖逆之甚。
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
用崇孝始。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
咸以为王力。
决谏不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
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
四众是依。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
宪章三教。
诏云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
藉像表真。
若使废之。
无以兴敬
曰。
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
经像未至此土。
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藉经教。
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
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
何为但识其母。
不识其父。
同于禽兽。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
事之无福。
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
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前难。
诡通后言。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
废而不用者。
仲尼所说。
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
亦应废而不学。
又若以七庙为非。
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
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
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
义安在。
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
曰。
若以秦鲁同尊一化。
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四海之内。
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今独废。
又不答。
曰。
陛下向云退僧还家。
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
以显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
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
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
未成至孝。
曰。
陛下左右。
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
不见父母。
武帝云。
朕亦依番上下。
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
冬夏随缘修道。
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
阿鼻地狱。
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大怒。
面有瞋相。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何辞地狱诸苦。
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
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无答。
乃下敕云。
僧等且还。
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字。
当斯时也。
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
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
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
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
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
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
护法菩萨。
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
非汝咎也。
曰。
正理须申。
岂顾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
圣不能违。
遂潜于汲郡西山
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
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
大象二年
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
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
诏令安置。
大隋受禅。
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
蒙预落䰂。
旧齿相趋。
翔于雒邑
法门初辟。
近归奔。
名驰阙。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开皇五年
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赴本乡。
七年春
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
寻下玺书。
慇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
敕住兴善寺
劳问丰华。
供事隆倍。
又选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
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诸叙玄奥。
辨畅奔流。
于是四方投学。
七百馀人。
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
望京趣寺。
为法道场。
开皇十二年春
卒于净影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惟净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
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
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
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
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普明慈觉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吕夷简宋绶
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奉诏。
续修法宝录。
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终于嘉祐三年
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
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
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同译新来诸经。
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
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
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
仁宗庆历三年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
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
”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疏示之,其议遂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士祯清 1619 — 16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9—1695 【介绍】: 满洲正白旗人字毅可
本姓姜,世居山东莱州都昌
崇德七年归旗,继正白旗包衣佐领李西泉,改姓李
顺治四年,选拔八旗人才,授长芦运判,累擢安庆知府康熙间河南按察使福建布政使,调浙江,官至广西巡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无等中唐 749 — 8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30 【介绍】: 唐僧。
汴州尉氏人俗姓李
少随父官至南康,频游梵刹,遂出家。
后从马祖道一学于龚公山,挺然出类。
宪宗元和七年,于鄂州黄鹄山结茅以居,四方学者多从之。
文宗大和元年牛僧孺出镇江汉,颇钦重之,奏寺额为大寂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东京尉氏之李氏。
小年侍父官南康
遍游庐山梵刹
而乐居之。
遂白其父。
愿出家。
既剃发受具戒。
即习最上乘法。
大寂禅师
方聚徒龚公山
负杖造焉。
其扣击之顷挺然。
非侪类可拟。
后住隋州土门
尝谒州牧王常侍
而退将出门。
王呼之云和尚
回顾。
王敲柱三下。
圆相
复三拨之。
竟行。
元和七年
结茅武昌黄鹄山
日分卫以自给。
于是巴蜀荆襄尚玄理者。
无远不至。
大和元年
相国牛公僧孺
出镇三江
名。
命驾至。
且虑其兰若之不隶名籍。
特为奏请。
大寂
一日晚参。
众人皆于前道不审。
已而谓众曰。
适来声。
向什么处去也。
有一僧。
竖起指头。
曰。
珍重。
明日其僧上参次。
转身面壁。
作呻吟声而卧。
谓其僧曰。
老僧两三日来。
不多安乐
大德身边。
有什么药。
老僧些少。
僧指净瓶曰。
者个净瓶。
什么处得来曰。
者个是老僧底。
大德底在什么处。
僧曰。
是和尚底。
亦是某甲底。
四年十月乃示寂。
享年八十二。
弟子誓通塔全身。
释无等
姓李氏
东京尉氏人也。
负志卓荦辞气贞正
少随父官于南康
频游梵刹向僧瞻像。
往即忘归。
既作沙门道一禅师龚公山学侣蚁慕。
求法于其间挺然出类。
元和七年游汉上。
后至武昌睹郡西黄鹄山奇秀。
遂结茅分卫。
由此巴蜀荆襄尚玄理者。
无远不至矣。
大和元载相国牛公僧孺出镇三江
道香普熏遐迩。
命驾枉问。
风虎相须为法重人
牛公虑其若不隶名籍。
特为秦题曰大寂也。
憧憧往来堂无虚位。
至四年十月示灭。
年八十二。
弟子誓通奉全身入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齐安中唐 750 — 8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0—842 【介绍】: 唐僧。
俗姓李,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门郡。
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禅师
后诣南岳,从智严习律。
终至南康,从马祖道一传禅法。
宪宗元和末,年逾七十,迁住萧山法乐寺
晚住杭州盐官海昌院,世称盐官和尚
卒谥悟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宗室子也。
其先播迁。
于是生安于海门郡。
始娠终娩。
皆有瑞相。
童时。
有异僧款门求见。
为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隆之业。
其在斯乎。
稍长亟请于父母。
愿出家。
父母不能禁。
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
祝其发。
年满登具。
南岳严律师
进毗尼学。
后从大寂禅师南康龚公山
妙领心地法门。
元和末萧山法乐寺
寺虽古制。
然楹堵靡完。
补坏扶倾。
聊复燕坐。
海昌法昕者。
缁林之翘楚也。
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壖废地。
以拟偃息。
在越。
遽迎之而举。
以让焉。
僧问。
如何本身卢舍那。
云。
与我将净瓶来。
僧即取净瓶。
云却本处著。
僧安瓶于旧处。
再理前问。
云。
古佛过去久矣。
座主来参。
问云。
蕴何事业。
座云。
讲华严经。
云华严法界有几种。
座云。
广说则重重无尽。
略有四种。
竖起拂子云
者个是弟几种。
座未及答。
咄云思而知虑而解。
是鬼家活计。
日下孤灯。
果然失照。
一日唤侍者云。
将犀牛扇子来。
侍者云扇子破也。
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
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
须弥为椎。
是什么人打得。
众无对。
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
杂堂众默识之。
命为记室
尝使撰疏语以丐。
而所获尤丰羡。
叹其福气之盛。
且曰时至矣。
母滞泥蟠。
因以佛法嘱累云。
会昌二年。
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
登极。
闻而怆悼。
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释齐安
俗姓李
实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门郡焉。
深避世荣终秘氏族。
在胎母梦日兆详。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请出家。
父母诃止。
曰。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
冥报之利不其远邪。
圭组之荣止于家尔。
济拔之益不其广邪。
二亲感其言而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
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
年满登具乃诣南岳严律师
外检律仪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
裹足振锡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补坏扶倾不克宴坐。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焉。
昕谦而不自有。
延请主之。
四海参学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不言寒暑不下堂庑。
无流眄无倾听。
如此者盖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
眉毫绀垂颅骨圆耸。
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
曾无测其高深也。
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尔示灭。
先时尽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
如环佩之锵鸣。
若剑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别录。
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
预诫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
禁杂言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
遂令维那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求一供疏。
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
僧赍去。
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
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沈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
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
因缘出授江陵少尹
实恶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
乃以御诗追悼。
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姓李
实唐帝系。
深避世荣
终秘氏族。
在胎。
母梦日兆祥。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
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请出家。
父母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年满登具。
乃诣南岳严律师
外检律仪。
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
随化度人。
裹足振锡。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论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
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
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悬知宣宗皇帝
隐曜缁行。
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
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
遂令维那
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
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
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
求一供疏。
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僧赍去。
所获丰厚。
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宪宗第四子。
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惮忌之。
沉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
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
险阻备尝。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
宰臣百官迎立。
已终。
怆悼久之。
敕谥悟空
以御诗追悼。
建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渊北周至隋 535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3 【介绍】: 僧。
广汉郪人俗姓李
家本巨富,生有异迹。
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兴寺出家。
奉戒守素,无所蓄积。
寻入,从陟岵寺僧宝学禅定,颇精研之。
北周废佛时,仍归故寺。
隋初,重饰寺宇,又架桥于锦水上,于民称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
广汉郪人也。
家饶财。
及渊之生。
天雨钱而禀涌
盖其福报然欤。
年十八。
投乡之康兴寺薙落。
俄入
依陟岵寺沙门僧宝习定。
少与同寺毅法师善。
至是复同游学。
尤通外典。
工草隶。
及周氏废教。
即还毁所居故寺。
隋兴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偶久雨。
祷之辄霁。
造塔相轮。
必欲以金为之。
复掘地获金。
以充其用。
后架桥锦江上。
或传。
诸葛武侯尝沈铁錞水中。
长八九尺。
径三尺计。
世亦未之见也。
桥成。
錞自浮至。
既又失所在。
人以为神。
仁寿二年。
十二月十二日终。
春秋六十九。
曰。
我顾可以独留哉。
再阅日乃终。
春秋八十四。
遗言同葬。
故弟子不敢违。
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研精定道。
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闻之悯然曰。
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光进中唐 751 — 8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5 【介绍】: 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姓阿跌氏
肃宗灵武观兵,光进郭子仪破乱兵,收两京,累有战功。
至德中封范阳郡公永泰初进封武威郡王
宪宗元和六年,诏以夙有诚节,克著茂勋,赐李姓
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振武、灵武节度使
性至孝,母丧三年不归寝。
卒赠尚书左仆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仙
与师(了然)同参安国。
有曰。
智仙者。
亦精心静业。
临终众闻佛声沸天。
天乐盈耳。
可谓难兄弟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智仙姓李氏仙居人
不乐世俗,出家游学,至天竺得三观之旨。
明义还乡,依白莲惠听讲止观,大有发明,竟嗣其席,常时系念,唯在净土,讲道十三年。
西向念佛,未常少废。
示微疾,易床西向,乞人诵《弥陀经》,卷未终而化。
比邻能仁寺僧,闻佛声沸天,乐盈耳,心甚异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童真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13 【介绍】: 僧。
河东蒲坂人俗姓李
少即有从道心,投昙延法师出家。
通明大小乘,尤善《涅槃》经疏。
文帝开皇中召往大兴善寺译经,又诏为涅槃众主,为众披解文义。
炀帝大业初禅定寺建成,敕召为道场主。
存抚上下,有声僧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其先陇西李氏后。
河东之蒲阪出家。
昙延法师学。
既受具。
先承律部复涉经论。
通明大小乘。
尤善涅槃。
而拥徒千数。
敷化不绝。
开皇十二年
诏于大兴善寺
对翻梵本。
十六年
诏为涅槃众主。
仁寿元年
诏率土之内建灵塔。
一百一十一所。
皆葬舍利。
其中而雍州
其祥瑞见别传。
大业元年
禅定寺成。
诏为之主。
九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真度量尤莫涯涘。
始入禅定。
宰辅交参。
未尝将迎。
一日方会众食忽大堂正梁爆裂。
皆惊走无人迹。
自若。
释童真
姓李氏
远祖陇西寓居河东蒲坂焉。
少厌生死希心常住。
昙延法师
为其师范。
综掇玄儒英猷秀举。
受具已后归宗律句晚涉经论。
通明大小尤善涅槃。
议其词理。
恒处延兴敷化不绝。
听徒千数各标令望。
高誉继迹于师。
开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兴善对翻梵本。
十六年
别诏以为涅槃众主。
披解文义允惬众心。
而性度方正善御大众。
不友非类唯德是钦。
仁寿元年
下敕率土之内普建灵塔。
前后诸州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打刹劝课缮搆精妙。
德王当时。
下敕令住雍州创置灵塔遂送舍利于终南山仙游寺
即古传云。
秦穆公女名弄玉
习仙升云之所也。
十月内从京至寺路逢雨雪。
飞奔滂注掩渍人物。
唯舍利舆上独不沾润。
同共异之。
寺居𧘂谷日夕风振。
自灵骨初临迄于藏瘗。
怗然恬静。
灯耀山谷。
兼以阴云四塞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见日。
有符程限。
乃手执熏炉兴发大愿。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时正在午。
道俗同庆。
及安覆讫还复云合。
大众共叹心冥感之所至也。
大业元年营大禅定下敕召为道场主。
辞让累载不免登之。
存抚上下有声僧网。
又以涅槃本务。
常事弘奖。
言令之设。
多附斯文。
大业九年
因疾卒于寺住。
春秋七十有一。
抱操怀亮。
朋附高流厮下之徒。
性非倾徙。
寺既初立宰辅交参。
隆重居怀未始迎送。
情概天表卒难变节。
当正临食众将四百。
大堂正梁忽然爆裂声骇震霆。
一众惊散咸言摧破。
徒跣而出者非一。
端坐依常执匙而食。
容气不改若无所闻。
兼以偏悲贫病。
撤衣拯济躬事扶视。
时所共嘉。
刚柔兼美焉。
姓李
远祖陇西
寓居河东蒲坂
少厌生死。
希心常住。
昙延法师
为其师范。
综掇玄儒。
英猷秀举。
受具已后。
归宗律句。
晚涉经论。
通明大小。
尤善涅槃。
开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兴善。
对翻梵本。
十六年
诏以为涅槃众生。
仁寿元年
下敕。
率士之内。
普建灵塔。
前后诸州。
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德王当时。
下敕令往雍州
创置灵塔。
遂送舍利于终南山仙游寺
即古传云。
秦穆公女。
名弄玉
习仙升云之所也。
以十月内。
从京至寺。
路逢雨雪。
飞奔滂注。
淹渍人物。
唯舍利舆上。
独不沾润。
同共异之。
寺居冲谷。
日夕风震。
自灵骨初临。
迄于藏瘗。
怡然恬尽。
灯耀山谷。
兼以阴云四塞。
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见日。
有符程限。
乃手执熏炉。
兴发大愿。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时正在午。
道俗同庆。
及安覆讫。
还复云合。
大众共叹。
大业元年
营大禅定。
下敕召为道场主。
大业九年
因疾卒于住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可授元末明初 1307 — 1375
可授
字无旨
一号休庵
临海李氏子
初教而后禅。
亲见独孤明公
虎岩伏老嫡孙。
出世。
凡四坐道场。
皆不出乎台境。
诸方将倚之以为重。
竞来敷致。
师漠然若不闻。
休庵于西坞。
日修净土法门念佛三昧。
且曰。
此即禅定之功也。
恶可强分同异哉。
国朝洪武六年
杭中天竺。
以府侯之命起师。
师勉应之。
行至钱塘江滨。
净慈诸勤旧。
相与谋曰。
大善知识
胡可失也。
帅众邀于道。
拥居其位。
师屡却之不听。
色颓然不怡。
时当岁俭。
道者如云。
糗粮方患不继。
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
而退归卧竹院。
忽示微疾。
端坐西向。
召左右谓曰。
吾将逝矣。
或请偈。
曰。
吾宗本无言说。
乃合爪连称佛号。
至声渐微而寂。
阅世六十九。
僧腊五十。
龛留七日。
颜貌不变。
阇维。
齿牙贯珠不坏。
舍利光色晶莹如金银水精者。
遍满于地。
塔而藏焉。
师仪观雄硕。
识见夐卓。
其于荣名利养。
视之如无物。
出专法席。
皆迫于不得已。
会朝廷。
善世院
总统天下释教事。
或劝师求檄以主名山。
师笑而不答。
然其所莅之处。
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
必革其敝习。
新其规制。
使可贻于悠久。
五会语。
多肆口而说。
曾不经思。
平居遇物成味。
率出人意表。
戒其徒勿以示人。
至于尊贤尚德
推己及物。
有非人之所及。
诚末世大法幢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可授字无旨号休庵
姓李氏临海人也。
年十九从九岩万壑观受具,后参普觉明于灵隐,有省,命充堂司,四众悦服。
寻还石门白岩真主真如延居上座。
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
凡四坐道场,皆以净土法门为佛事,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
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请主寺事。
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
天竺尚可致,吾属独不能耶?
”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屡却不听,强应之。
时当岁俭,问道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遂退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
荼毗,齿牙贯珠不坏,设利罗光色精莹,如金银水,遍泻于地。
宋景濂铭其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宁贲中唐 754 — 8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28 【介绍】: 唐僧。
亳州蒙城人俗姓李
幼信佛。
长往洪州,谒马祖道一,誉为大乘法器,遂具戒,为入室弟子
数年后欲往天台,途中卜居于越州吕后山,历万余日不下岭,僧俗从者日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李氏
其先陇西人
今占籍于亳之蒙城县
贲生不待教。
而心合菩提。
既见马祖于洪。
祖即以大乘法器许之。
俾落发受戒。
入室为弟子。
久之辞往天台
至越之吕后山。
爱其崄僻曰。
是非诸佛应真住处耶。
何必天台
于是结茅而止。
未几村豪里宿。
睹貌善。
闻言起敬。
醍醐一味。
有疾皆瘳。
加以寇攘静谧。
犷鸷扰驯。
兹诚所谓佛德力也。
先是所居隘陋。
兼无殿堂。
方议经营。
而输材售巧。
工佣檀信毕集。
而遽落成。
大和二年六月七日
或闻道场内。
有鞞鼓丝竹声。
二鼓
泊然而化。
寿七十五。
腊四十一。
五年九月
弟子举舆以茶毗之。
塔舍利于道场之巽山
稿遗教也。
释宁贲
姓李氏
陇西人也。
家于亳州蒙城
幼奉释尊而不言乎簪组之绪。
无得称其代讳焉。
贲所吐论皆以觉了不取诸相。
心通定慧而尽虚空。
无以边中可测。
无以文字求我。
因往洪州道一祖师。
见而奇之语而异之。
大乘法器得其人矣。
遂乃具戒作入室弟子
师资数岁道议殊伦。
欲往天台
至越吕后山岑廖曰。
即是诸佛住处。
何必天台也。
菩提直干挺秀七尺。
村豪里宿睹其异状归依瞻仰。
老幼争先同味醍醐。
疾病皆愈。
是时多有行路𦃓戾欲暴僧徒
乃引之而前。
威之而退。
惊骇仪貌礼足归依。
调御山林魔邪慑伏。
不下岩岭近万馀辰。
德远道高僧徒弥众。
先时居处隘陋兼无殿堂。
众议经营任人资福。
远村穷墅亦竞助缘。
土石木工程材售巧。
约山横栋临涧飞檐。
斤师斧子鸟立猿袅。
揆景促力。
星再回天殿堂成矣。
佛像列矣。
精耀俯仰照山姹云。
人天不殊别开佛土。
大和二年六月七日
远闻道场之内有鼓鞞丝竹之声。
是夜二更恬然化灭。
生形七十五。
炎腊四十一。
是月权殡于园礼也。
斋祭殊品哀号震山。
惨树色于禅枝。
咽水声于石穴。
物尚知感人情可量。
大和五年九月茶毗。
建塔于道场巽山禀先意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能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李
怀之河内人
素于律学有功。
从之游者。
皆足以模范一世。
开皇初
住渭阴转轮寺。
仁寿诏送舍利于青州福胜寺置塔。
晚崇定业。
栖托林泉。
竟不知所终。
释智能
李氏。
怀州河内人
布意远尘束怀律教。
收听令誉风被河右。
开皇之始。
观道渭阴随奉资行。
住转轮寺。
仁寿置塔。
奉敕召送于青州胜福寺中。
处约悬峰山参天际。
风树交结迥瞰千里。
古名岩势之道场也。
元魏末时创开此额。
初置基日。
疏山凿地。
入土三尺获古石函。
长可八尺深六尺许。
表裹平滑殆非人运。
所谓至感冥通有祈斯应矣。
及下舍利大放光明挺溢山宇。
道俗俱见。
乃至出没流转。
变状匹论。
晚还寺更崇定业。
林泉栖托不预僧伦
逃名永逝莫测其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向隋末唐初 553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扬州海陵葛冈人,俗姓李
身长八尺,仪貌魁杰。
年十六,辞亲出家。
戒行清静,尤通习《法华经》。
曾至建业摄山参法,后复归海陵
隋末,移住宁海
欲往天台寻智者故迹,未达,暂住江阴定山寺
唐初,归住海陵正见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杨州海陵葛冈之李氏。
躯干八尺。
眉目秀整。
仪状杰然。
性严恪寡言笑。
足下有黑子。
相者以为当得天下重名。
年十六即出家。
行头陀。
清净自居。
尤习诵法华。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为开室于寺侧。
使脩智者忏法三七日。
屡见瑞应。
后入京师
还乡里大宁寺禅坐。
从寺僧智喜请也。
一日昼卧。
惊起曰。
火发。
喜匍匐四出顾视无所有。
曰。
五眩妄有所见耳。
明日又如此者凡三度。
乃之宁海
未几而盗李子通
海陵
焚荡殆尽。
时虎害殊甚。
方设齐祈禳。
忽一虎入室掠人去。
逐后呼曰。
何造次。
可放此人。
虎遂放之。
若有知者。
俄虎群集。
遍以杖扣其头为说法。
寻欲游天台
谓弟子曰。
吾于天台
势莫能至。
徒与江南一山有缘尔。
及过江止江阴
缁素钦仰。
为创构定山寺
久之复于盐亭孤山
创构正见寺。
而处焉。
贞观四年冬
遽告别门人曰。
吾比梦恶。
病且弗起矣。
二十日
索汤盥沐剃发。
面西趺坐而终。
寿八十七。
欲以身施鸟兽。
且虑嚼啮狼藉。
见者讥议。
乃使葬山之西南隅。
至是掘地得石。
其陷处仅尔容柩。
而累塔其上。
平昔言多预验。
贞观二年
每独语曰。
幽州女子以乌丝布头巾。
常州贾人寄我。
今久不来。
何也。
遣弟子逆之。
才及门而或果以巾至。
得则把玩嗟惋。
亟碎裂分之。
人一片。
有不得者。
时以为疑。
三年诏括天下僧尼之义宁间私度者。
悉罢归编户。
而头巾之谶著白矣。
是岁大雪深数尺。
语弟子索新菜。
弟子答以雪寒非得菜时。
曰山上有。
于是如言上山。
行数里。
至一树下。
果得菜。
皆青嫩可羹茹。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干隋 ? — 612年一月二十九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612 【介绍】: 僧。
金城狄道人,从祖迁居上党
俗姓李
年十四从邺京僧衍为弟子。
北周武帝毁佛,乃居家奉戒,仪体无失。
隋文帝开皇初,住兴义寺译经
精研《华严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金城狄道李氏也。
其祖相封上党
遂徙居之。
年十四。
投邺京大庄严寺衍法师出家。
每入讲堂。
作天宫想。
年十八。
覆讲华严十地。
众即嘉叹。
冠年受具。
专志毗尼。
周武之变。
家居奉戒如法。
隋兴
诏预菩萨僧数。
官给所须。
仍于少林寺安置。
开皇三年
重薙染于洛州净土寺
海玉法师
释华严
七年诏住兴善寺
译经證义沙门
十七年
闷绝未殡。
及苏乃云。
初见两吏手执文书。
立房门外曰。
官须见师。
顷之若蹈空而往者。
到一七宝树林。
端严如画。
二吏即辞退。
望东西。
极目无非珍宝。
焜耀不可正视。
凡树下必有华座。
而或坐不坐相杂也。
闻有呼其名者。
就视之。
慧远法即也。
因礼讯之。
问此为何地。
答是兜率。
休法师处南座。
吾与之同生此耳。
且见休并非本形。
皆戴冠服彩。
光炜绝世。
但能识其语音。
又谓曰。
我弟子皆生此矣。
仁寿三年
诏送舍利于路州汉王寺。
其瑞应之详见别传。
汉王谅作镇晋阳
起塔其寺。
遣使䞋施。
献后崩。
尝为帝述忏称旨。
赐帛二百疋。
大业三年
置大禅定道场。
诏擢上座。
八年正月二十九日终。
春秋七十八。
于是火葬终南山阴
常作莲华世界海观
及弥勒天宫观
至疾革。
翻睛上视不与人对。
久之如故。
沙门童真问何所见。
曰向有青衣童子二人来召。
抵兜率城外未入。
故翘足以望城中宝树华盖。
若平立则无所见也。
曰。
如是得不遂所愿耶。
曰。
天乐非久。
终坠轮回。
华藏世界吾所愿也。
不久复绝而苏。
又问。
曰。
见大水遍满。
华如车轮。
吾坐其上。
自尔卒。
灵辩干之犹子。
小少教养。
通大典。
今住胜光寺。
释灵干
姓李氏
金城狄道人
祖相封于上党
遂随封而迁焉。
年始十岁。
乐闻法要。
游寺观看情欣背俗。
亲弗违之。
年十四。
投邺京大庄严寺衍法师为弟子。
昼夜遵奉无怠寸阴。
每入讲堂想处天宫无异也。
十八覆讲华严十地。
初开宗本披会精求。
佥共怪焉。
又酬抗群锋无所踬碍。
众益欣美。
冠年受具专志毗尼而立性翘仰恭摄成节。
三业护持均持遮性。
周武法通废仁祠。
居家奉戒仪体无失。
隋开佛日。
有敕简入菩萨数中。
官给衣钵少林置馆。
虽蒙厚供而形同俗侣。
开皇三年
洛州净土寺方得落采。
出家标相自此繁兴。
海玉法师
讲华严众。
四方追结用兴此典。
即于此众讲释华严
东夏众首咸共褒美。
开皇七年
因修起居道业夙闻。
遂蒙别敕令住兴善
译经證义沙门
至十七年遇疾闷绝。
惟心不冷未敢藏殡。
后醒述云。
初见两人手把文书户前而立曰。
官须见师。
俛仰之间乃与俱往。
状如乘空。
足无所涉。
到一大园。
七宝树林端严如画。
二人送达便辞而退。
独入园东西极目。
但见林地山池无非珍宝。
焜煌乱目不得正视。
树下花座或有人坐或无坐者。
忽闻人唤云。
灵干汝来此耶。
寻声就之。
慧远法师也。
礼讯问曰。
此为何所。
答是兜率陀天。
吾与僧休同生于此。
次吾南座上者。
休法师也。
与休形并非本身。
顶戴天冠衣以朱紫。
光伟绝世。
但语声似旧依然可识。
又谓曰。
汝与我诸弟子后皆生此矣。
因尔觉悟重增故业。
端然观行绝交人物。
仁寿三年举当寺任。
素非情望。
因复俯从。
其年奉敕。
送舍利于洛州
便置塔于汉王寺。
初建塔所屡放神光。
风起灯灭。
而通夕明亮不须灯照。
又感异香从风而至。
道俗通见。
四月八日下舍利时。
寺院之内树叶皆萎。
乌鸟悲叫。
及填平满还如常日。
汉王谅作镇晋阳
起塔王之本寺。
中使䞋赐什物。
然其善于世数。
机捷枢要辩注难加。
尝为献后述忏。
帝心增感歔欷连洏。
乃赐帛二百段。
用旌隆敬。
大业三年置大禅定。
有敕擢为道场上座。
僧徒一盛匡救有叙至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八。
幢盖道俗相与奔随。
乃火葬于终南之阴。
志奉华严
常依经本。
作莲华藏世界海观及弥勒天宫观
至于疾甚。
目精上视不与人对。
久之乃垂顾如常日。
沙门童真问疾因见是相。
曰。
向见青衣童子二人来召。
相逐而去。
至兜率天城外。
未得入宫。
若翘足举望。
则见城中宝树花盖。
若平立则无所见也。
旁侍疾者曰。
向举目者。
是其相矣。
曰。
若即往彼。
大遂本愿。
曰。
天乐非久终坠轮回。
莲华藏世界是所图也。
不久气绝须臾复还。
问何所见耶。
曰。
见大水遍满华如车轮。
坐其上所愿足矣。
寻尔便卒。
沙门灵辩。
即干之犹子也。
少小鞠育诲以义方。
携在道位还通大典。
今住胜光寺。
众议业行擢知纲任。
扬导华严擅名帝里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辅臣清 ? — 16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1 【介绍】: 山西大同人
原为河南人姓李
明末参加农民军,后入姜瑰营,为王姓将校义子,始姓王。
以勇敢善斗,号“马鹞子”。
顺治间,随姜镶降清。
既而姜镶反清,大同被围,乃降于清阿济格,从入北京
阿济格得罪死后,被没入为“辛者库”(奴隶)。
顺治亲政,召见授侍卫
洪承畴南下云、贵,改隶吴三桂总兵
康熙间内调为平凉提督
康熙特命解除其“辛者库”身份,改隶汉军正白旗
三藩之乱,先拒绝吴三桂招降。
既而杀清经略大学士莫洛,叛附三桂
清军围平凉,穷蹙求降。
后被召入,乃畏罪自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李氏
临原人
专志定学。
旁听大乘经论。
宇文废法。
南游梁。
与仙城山沙门慧令同师。
俄徒京邑聪师之旧堂。
昼夜常坐。
光景灿然。
人见之惊。
以为镫烛也。
其乡里有静者。
尝为德广郡守
素不信。
乃别请于家。
供养百日。
且使其子四人抑禀等。
夜往窥之。
果见其室大明静。
由是始归向。
开皇初卒。
是日谓弟子慧兴曰。
客至可多辨斋馔。
及中而慰吊者填门矣。
永禅师南乡人
梁有国日。
明帝尝供养之。
开皇初。
坐逝。
众闻音乐香气者七日夜
方露尸伞盖山上。
未即葬。
同寺全律师
辄临其尸曰。
幸留七日以待。
至七日全亡。
舁尸侧。
而永之尸始摧变。
释慧意
姓李
临原人
听大乘经论专习定行。
宇文废法南投于梁。
仙城山慧命
同师寻讨心要。
后住景空于聪师旧堂综业常住。
不事灯烛昼夜常明。
有乡人德广郡守静。
殊不信法。
乃请于宅。
别立禅室百日行道。
静息抑禀等四人每夜潜往。
举家同见禅室大明坐卓然。
方生信向。
乡邑道俗率受归戒。
开皇初卒。
将逝谓弟子慧兴曰。
今日有多客来。
可多办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襄阳开皇有法永禅师者。
南乡人
梁明帝常供养。
预知运绝。
苦辞还襄欲终。
七日七夜闻音乐异香满寺。
因而坐终。
送伞盖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师
尸曰。
愿留神相待至七日。
满至期全亡。
送尸侧。
尸飒然摧变。
岑阇梨者。
姓杨
临原人
于寺西伞盖山南泉立诵经堂。
常诵金光明。
感四天王来听。
后读藏经皆不忘。
计诵三千馀卷。
服布乞食。
钵中之馀饲房内鼠。
百馀头皆驯扰争来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检。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戏呵叱僧侣
或诵经书歌咏逆述来事。
昼则散乱夜则礼诵禅思。
与同众沙门智晓交顾招集禅徒。
自行化裕。
供给定学。
自知终日急唤拔禅师付嘱。
上佛殿礼辞遍寺众僧。
咸乞欢喜。
于禅居寺大斋将散。
谓岑曰。
往兜率天听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来。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识神往遍学寺。
寺相去十里。
汰法师床前。
明如昼。
云晓欲远逝故来相别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门外。
别讫来入房中踞床忽然还暗。
呼弟子问云。
闻师与人语声。
取火通照三门并闭。
方悟晓之神力出入无间。
即遣往问。
果云已逝。
岑后七日无何坐终。
其二体骨全成无缝。
又有昊纯等禅师
多有灵异。
相从坐化。
略不叙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明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明智字息为姓李氏江陵人
父曰明恒,母氏齐,方在孕时,梦一箨冠道人假屋修鍊,期以游南岳复来。
将生之夕,其母复梦道人顶笠负囊入室,知有夙因。
生而三月,母病绝乳,虽在襁褓而有殊性,不乳他人,食以米汁。
年十一,寄学观音寺,秋时患痢三月,病几不起,家人始许舍身,乃从剃度。
师命礼大士号,昕夕无间,久之,梦白衣神赐净水一盏饮之,顿觉身心清凉,醒而告师,因勉以精进,勿自放逸。
康熙十二年癸丑,三藩告变,吴三桂屯兵衡阳,建号称帝,骚乱湖湘,王师南下会于荆汉,两壁相望,但隔一江。
年才舞刁,与师困守刀林鎗雨,无所恐怖。
二十年,滇南平息,民气方苏,法会渐启,始从天皇寺莲月受具足戒。
每欲参游,以师衰老见阻。
未几,枕石自常德过寺与语,而善开示参悟法门,侍至更深,但以仔细磋磨为切实工夫。
二十八年大博厂夫来寺度,朝夕请益,与厂阅《密祖录》至三峰所论”一净瓶内贮毒蛇、蜈蚣、蠍子三种,试拈出善者来?
”厂命下语,不契,正逼问间,忽猛省,当胸一拳跳出,厂随击一篦,曰: “也非善的。
”晚复开示看青州布衫,坐香三日如身在空中,瀰漫无路,正恐怖间被厂一篦击来,浑身醒豁,即作礼致谢。
由是机悟敏捷,应答无爽。
一日,闻童子诵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恍如脱桶,因说偈曰:“学道参禅须要急,磨穿铁砚始称奇。
明明历历非他物,识得方知性不疑。
”遂怀香谒天钟,大叩大鸣应声如响,即承印可。
四十二年沙市檀越请居东山,因思此地既非法席,绝少丛林,且属通衢,往来游侣,无从栖止,乃事叩化一盏之食,聚集千家,竟得赡足,南北衲子始以东山为憩息之所。
是冬,天钟示疾,以法付之。
四十六年冬,至公安华严寺参轶山,留堂习坐五日,夜半如重病加身,百骸俱散,但见黑云覆盖,如处暗室。
俄而天开一线,四面渐朗,皓月当空,置身太虚,不觉世界身心合成一片,喜不自禁,自呈所悟,山曰:“此乃工用边事,正好着力。
”自此,方信禅有深浅,机有大小。
更于康熙己丑,跪诵《法华》、《华严》、《楞严》诸经,一字一叩,十馀年间,鱼声远应,香云彩结,人天感动,施信景从
复建大悲阁,重葺寮庑,铸钟刻像,庄严备饰。
每岁结制放戒,斋供不绝。
著有语录三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胡大恩隋至唐初 ? — 6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隋至唐初代州恒山人
隋末从窦建德起兵,累迁行台尚书令
唐高祖武德三年末,以大安镇降唐。
次年初,拜代州总管封定襄郡王赐姓李
旋平代州石岭北之义军。
后为突厥所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颜隋末唐初 ? — 62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定之李氏子也。
初以涅槃十地从远公学。
讲授开悟尤多。
入京住净影寺
仁寿置塔。
诏送舍利于桂州以葬道而俗鄙。
佛事无梗之力也。
释道颜
姓李氏
定州人
初学远公涅槃十地。
领牒枢纽。
最所殷赡。
仍频讲授门学联尘。
道启东川开悟不少。
后入京辇还住净影寺
盛世居宗绍业
仁寿中年
置塔赤县。
下敕徵召送舍利于桂州
初入州境。
有鸟数千齐飞。
行列来迎舆上。
从野入城良久方散。
及下安处。
感五色云叆叇垂布屯聚基上。
馀便廓清日曜天地。
后返京邑常尊上业。
唐运惟新宇内尚梗。
崇树斋讲相循净影。
因疾而卒。
春秋七十馀。
武德五年矣。
临终清漱。
手执香炉。
若有所见奄然而逝。
之处世也。
衣服粗素不妄朋从。
行必以时情避嫌郤。
言必详审深惟物忤。
又兼济禽畜慈育在心。
微经恼顿便即垂泣。
不忽童稚不行楚叱。
纵有轻陵事同风拂。
顾诸属曰。
不久去也何烦累人。
故于无常得其旨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琚隋末唐初 ? — 619年6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李氏
新安寿昌人
父袆梁散骑员外郎
始听坦师释论。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年二十七。
即就敷杨辨才无碍。
众所知识。
及坦将迎以五部大经嘱累。
声誉载隆。
玄素攸仰。
尝谓入室弟子明衍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四部义疏。
付嘱于汝。
再三握手忽然而终。
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兆。
衍姓丘氏晋陵名族。
释智琚
新安寿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阳未胄。
任为理官
仍以为姓。
时代音变。
遂以理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赵郡典午
东迁徙居江左
父袆仕梁员外散骑侍郎
年十九。
便自出尘听坦师释论。
未淹灰管频闻精义。
坦即齐王暕之门师也。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此三法匠名价尤重。
欲洁操秉心。
偏穷法性
高座主多无兼术。
古人有言。
学无常师。
斯言有旨。
广寻远讨曲尽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讲。
无碍辩才众所知识。
说经待问亟动恒伦。
及坦将逝。
五部大经一时付属。
既蒙遗累即而演之。
声价载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无受色。
牢醍弗尝荤辛无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业由来便事之为和上
亡前谓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
此之文言吾常吐纳。
今以四部义疏付属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终。
𣨛于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垗。
衍姓丘氏。
晋陵名族。
容止可观精采卓异。
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
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